基于的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研究
1 单斜相三氧化钨粉体的制备
1.1 化学沉淀法制备单斜相三氧化钨粉体
称取3.00 g钨酸钠,0.005 g PVP溶于30 ml蒸馏水中,搅拌均匀,取上述溶液3 ml逐滴滴入5 ml浓度为3 mol·L-1的HCl中,搅拌两小时使之反应完全。然后将反应完全的溶液装入离心管中在台式离心机中离心沉降,之后用蒸馏水、丙酮反复洗涤3~4次。在鼓风干燥箱中80 ℃干燥6~7 h后放入马弗炉中300 ℃灼烧3 h后得到黄色粉末,即为单斜相的WO3粉体。
1.2 单斜相三氧化钨的物相表征及与正交相三氧化钨物相对比
利用X-射线衍射仪将制成的单斜相三氧化钨粉体与已拥有的正交相的WO3粉体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。
对衍射花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,单斜相三氧化钨粉体的衍射花样中所有的衍射峰均被指认,与标准单斜相WO3卡片相吻合,没有杂质峰的出现;正交相WO3的XRD衍射花样中所有衍射峰均可指标为正交相WO3,没有观察到杂质峰。因此无论是合成的单斜相WO3粉体还是购置的正交相的WO3粉体都比较纯净,可以用在后续实验。
1.3 带隙能的测定
为了测定单斜相WO3与正交相WO3谁的光致变色性能更加优秀,需要测定两种物相WO3的带隙能。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测定两种物相WO3的紫外可见光谱,进而计算两种物相WO3的带隙能。
对紫外可见光谱进行分析可见,单斜相WO3与正交相WO3分别在492 nm与435 nm开始吸收紫外光。由公式Eg=hv=hc/λ=6.63 x 10-34 (J·s)×3×108(m/s)/λ(λ为吸收波长阈值)可以算出,单斜相的WO3的带隙能为2.53 eV,正交相的WO3的带隙能为2.86 eV。不难发现单斜相的WO3的带隙能较低,因此单斜相WO3纳米粉体的电子由低能价带跃迁至高能导带所需要的能量低,容易发生电子跃迁,因而质子与WO3生成颜色较深的蓝色。因此证明单斜相WO3的光致变色性能更加优秀。
2 三氧化钨薄膜的制备与性能测试
2.1 PET/WO3/PET复合薄膜的制备
通过实验找到三氧化钨、无水乙醇和甘油的最佳混合比例,然后将三氧化钨溶解在无水乙醇和甘油的混合溶液中,最后将其涂布到PET膜上,制备得到PET/WO3/PET复合薄膜。
2.2 三氧化钨光致变色测试
(1)三氧化钨光致变色原理
光致变色是指化合物 A 在受到波长为λ1的光照时,可通过特定的化学方应生成结构和光谱性能不同的产物 B,而在波长为λ2的光照或热的作用下,B又可逆生成化合物 A 的现象。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为 :A、B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稳定存在,且颜色视差显著不同;A、B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。三氧化钨作为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,是一种优异的光致变色材料,研究发现其在紫外光照射下会变成蓝色,其变色原理可用1975年由Faughnan提出的双电荷注入/抽出模型解释,即在紫外光照射下,价带中电子被激发到导带中,产生电子空穴对,随后光生电子被W(VI)捕获,生成W(V),同时光生空穴氧化薄膜内部或表面的还原物种,生成质子H+,注入薄膜内部,与被还原的氧化物结合生成蓝色的钨青铜HxWO3,该蓝色是由于W(V)价带中电子向W(VI)导带跃迁的结果。
(2)三氧化钨溶液的光致变色
将溶解到无水乙醇和丙三醇中的三氧化钨放到紫外灯下照射,观察其发生的现象,发现该溶液变成蓝色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经过了一定时间才完全变成蓝色,每隔5分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.
(3)PET/WO3/PET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
将制备好的PET双层膜(掺杂三氧化钨)放到紫外光下照射,观察其发生的现象,发现该双层膜不是突然变成蓝色,而是经过了一定时间才完全变成蓝色。
对三氧化钨溶液颜色随时间变化图以及PET/WO3/PET复合薄膜颜色随时间变化图进行分析,可以明显得出以下结论:本实验配置完成的三氧化钨溶液及PET膜在紫外灯的照射下,随时间推移逐渐变为蓝色,且蓝色逐渐加深,在20~25 min之间蓝色达到峰值,即使紫外线再进行照射,蓝色也不会再继续加深。
2.3 WO3光照前后紫外光谱
为了比较WO3变色前后的光致变色响应度,确定WO3光致变色是否有良好的可逆性,因此需要测定WO3粉体光致变色前后的紫外光谱曲线。
对WO3在光照前后的紫外光谱进行分析可得,光照前的WO3在318 nm处的吸光度值约为2.10,经过光照变色后吸光度值变为3.41,其吸光度值增加了1.31。将光致变色后的样品粉末置于烘箱中60 ℃加热1~2 h,由蓝色又变为黄色,显示WO3光致变色过程具有良好的可逆性。
上一篇:合成粗纤维复合管片在美国的首次工程应用
下一篇:没有了